自建盏风韵逐步为人所熟悉,建盏的审美与评鉴的工作不断深入,对于建盏工作者的探究与解读,也让人们对建盏的了解和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透析。一炉生,一炉死,一炉生不如死,恰如其分地形容出建盏工作者的日常心态。
建盏,被誉为是失落的黑瓷文明,曾经鼎盛一时的陶瓷明珠。伴随着茶的兴盛与衰落,依托于茶而生的它,最终还是消失在中国的历史文明传承中。
今天我们所见的建盏,更多是从历史文物和典籍中的复原和完善。即使再今天的科技支持下,建盏的烧制依然无法做到随心所欲,建盏的成品率依然是众多的陶瓷瓷器烧制中,难度最大的类目之一。伴随着窑口的开启,一炉生,一炉死,一炉生不如死的心情起伏随之而来。
若要烧制出一口好盏,必须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众多优势资源,其中闽北自古就是建盏的生产主要阵地,淘洗、练泥、拉坯、素烧、上釉、焙烧等十几道工序。
经过高温烧制之后呈现出的变幻莫测的釉色,更是让人如同置身于浩瀚的宇宙星空中,动人而神秘。
即使今天,现代科学家对建盏进一步细化研究,依然无法明确地得出建盏色彩呈现的科学依据。
从建盏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国陶泥文化的文明起源。中国的陶瓷,也是从陶泥开始,浴火重生,逐渐在中国先民的手中承传延续。工艺发展到中国宋朝,已经达到繁荣时期,建盏更是这一个时期的生产工艺的巅峰。
但是即使如此,到现今建盏的生产依然面临着众多的难题。其中以一炉生、一炉死、一炉生不如死更是各种的精髓。毕竟不是所有的建盏都能够在工匠师傅制作之时,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烧成目标。
经历过火候的烧制鱼融合,天时地利的自然造化,才能够真的锻造成真正的建盏成品。往往在开窑的瞬间,你还在为建盏的成品效果而担心的时候,心情就在忐忑地蹦跶。建盏出炉之后的冷却,才能够完全呈现出最终的色彩。
要不,就是一炉都是炫目的建盏,这证明建盏的天时地利人和皆占据。要不就是一炉的废盏,或许是因为温差不够?或许是因为陶泥的含铁量不足?或许是因为烧制过程中产生了气泡?种种的原因,一直都是不少工匠师傅希望突破的难题。
工匠艺人就是在这样的沉浮中,寻找着建盏的乐趣,习惯了不同的建盏成型,在懂得欣赏建盏的美感之余,更需要懂得接纳和包容建盏的不足和差异。
正如百千的人,不同的个体之间会有不同的个体差异,更有不同的个体属性,学会接纳,更需要学会如何去欣赏。
建盏,就是这一种无法实现十全十美的完美中的个性化存在,才让每一口的建盏都没有一个系统统一的标准,才会让每一次的烧制都有着不同的期望和期许,才会让建盏的魅力更加的动人。
(版权归盏事福建所有,图片源于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