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随着建盏热潮的兴起,人们对于这一种古玩的藏品各有评价。人们对于藏品的欣赏,除了看透藏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之外,更多直击关注的是建立在人工技术制品基础上的审美价值。我们更多时候欣赏建盏,都会从两个基本的问题出发:建盏的美体现在哪?为何建盏制盏技术人人都说难?
每一个建盏的诞生,都会历经十三道的生产工艺:瓷矿、瓷矿粉碎、淘洗、配料、陈腐、练泥、揉泥、拉坯、修坯、素烧、上釉、装窑、焙烧等13道工序,考验的时候工艺师傅的毅力、耐心与细心。如果说,建盏诞生之后,我们欣赏的是建盏的自然美,称赞的是建盏浑然天成的色泽变化,那么建盏诞生前的推、拉、收、放等手法就决定了这一个建盏的基本成品样貌。
看似十三道的工序都是简简单单的几个次子,但是从瓷矿、瓷矿粉碎这两步骤,就已经让不少的工艺师傅操碎了心。由于建盏讲究的是陶土本身的釉原料铁含量,尤其是我们今日所欣赏的主流建盏“兔毫盏”等,其对于釉料的要求更加高。现在,我们在市面上也能够看到斑纹盏或者是日本生产的天目盏,但是这样的盏如果放在宋代,那是很难达到正窑建盏的级别。这就是基于釉料原材料的铁含量不足所导致的。
对于一些经验老道的师傅来说,塑造整个盏的外形和形状,那真的是一种凭经验和手气来实现的。但是前期的打磨和雕琢再是细腻也好,在烧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无数的意外。建盏对于烧制温度的要求需要达到1300摄氏度左右,陶土釉料在这样的还原气氛下烧制,就会产生多种的色彩游离,当然,在这个烧制的过程中氧气的含量也需要有严格的把控。
在烧制过程中,釉料会根据温度以及整个建盏的胚体的呈现来进行流动,如果釉料过于薄,那么就难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纹理。如果釉料过后,就可能会出现粘窑的问题。故此,这也有不少的师傅会考虑到只游半釉的做法。如果是幸运的话,也会在烧制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水滴状的釉目,这也被誉为是今日的釉滴珠。
为此,在建盏的行业内也有一句古话“成也铁胎,败也铁胎”的说法,为此,不少的陶艺师傅在选择制作建盏的时候,都会走访各大的建筑施工开挖的基地,每一次都从工地上运回一大袋子的陶泥,然而,在烧制过后却又丢掉这一大袋子的陶泥。搬运到筛选再到尝试制作,每个过程都是陶艺师傅精心在筛选。这一种工匠精神,延续到今日,而我们所看到的建盏越是精彩夺目。现在的建盏热潮更多欣赏的是它的不可变形,但是往往在形成之前,在色彩出现之前,有太多的因素决定了它的整体形象和后果,它所游离产生出的玄幻色泽,总是让人心迷意乱,欲罢不能。
十三道的工序,十三种的工匠精神,专注专心细致,才能够为我们的建盏行业,注入更多的生机。
(文:盏事福建,图:千荷堂夏先生摄)